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农业农村现代化”课题组赴榆阳区调研 9月7日—8日,由校(院)务委员罗斌带队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农业农村现代化”课题组成员及部分专兼职教师一行44人,深入榆阳区就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副校(院)长张幸林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来到鱼河镇、鱼河峁镇、榆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小纪汗镇、芹河等地实地考察当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和特色产业的运营模式及全产业链条的转化升级,认真听取了相关人员对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
2020年全市党校系统第八次理论研讨会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举办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月24日,全市党校系统第八次理论研讨会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召开。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校委班子成员,各县市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全市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2020年度优秀课题负责人...
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赴基层社区调研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资教资政作用,促进调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10月22日,由校(院)务委员罗斌同志带队、科研管理科组织教师一行15人,深入实地,就城市基层社区治理问题展开调研。调研组先后来到上郡路办事处夏洲路社区广大怀德小区、新明楼办事处三官会社区贾盘石巷、沙河路办事处桃李路社区和顺嘉府小区、明珠路办事处塞维利亚小区听取了各社区工...
科研处召开科研工作例会 12月25日上午,科研处召开会议,总结2018年科研工作,研究谋划2019年工作任务。会议认为,2018年在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科研各方面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一是圆满召开市党校系统第7次理论研讨会;二是确定了8个重点调研课题;三是完成14期决策咨询成果《送阅件》和4期《榆林论坛》;四是发表论文51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奖项23项、完成课题6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14项;五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
珍贵的回忆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969年来到延安,1975年离开延安,七年的知青岁月,带走的是在艰苦环境下磨练出的坚强意志,留下的是对这片黄土地深沉的爱。近日,拜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梁家河的脚步,一起去领会了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珍贵的回忆。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
踏寻红色路 争做合格党员 毛泽东同志当年是在陕北窑洞的微弱灯光中完成了一篇篇宏伟巨著,探索出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梁家河窑洞的微弱灯光中日渐明朗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当我们亲临梁家河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会。梁家河是每一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
从《梁家河》中汲取精神力量 梁家河,一个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它亦是陕北千万个小村庄中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曾深情地指出“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正是在这个小村庄的所有实践经历,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好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校教师,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回...
点燃中国梦的星星之火 1930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亿万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梦想。延安,注定是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红色圣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一九六九年,知青习近平奔赴延安梁家河,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七年的磨砺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里萌发了星星火种。今天,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当年的思想火种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梁家河》中吸吮养分 近日,我在阅读《梁家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思考什么是梁家河大学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农村实现人生观的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努力奋斗,这里面蕴含着许多种精神,我翻阅了很多相关表述,最普遍的总结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和自强不息”精神,我对《梁家河》的体会可以用感动、震撼、鼓舞几个词来概括。 感动,来源于习近平回梁家河的随和和朴实,习...
读《梁家河》 让青春不再迷茫 在《梁家河》的封面有这样一句既醒目又动人的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反复阅读和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深感这本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一个外乡人,在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地道的陕北方言,比如学到了“踼”(意为摔下去、掉下去)这个让我难住许多陕北人的字,同时了解了陕北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爱上这神奇的陕北高原。当然,这本书更多的是为我们这样的青年人提...
岁月如歌 翻开《梁家河》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目录中的几个大标题:“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这几句我们都很熟悉的歌词,是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父老乡亲》和《阳光路上》这两首歌曲当中的歌词。当然,稍微做过改动,比如歌词是:“胡子里长满故事,一声声喊我乳名”。这两首歌曲表达的是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梁家河》这本书的主题完美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196...
学习《梁家河》,凝聚发展力量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能成为一位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磨练,更是他苦心立志的奋斗结果。在那片黄土地,他身体力行,带领当地村民努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凝聚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勤奋好学在陕北插队这七年,他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勤奋好学。为了借《浮士德》,他跑了30里路。在四川学...
学习梁家河,感悟大学问 读完《梁家河》,感触最深的就是梁家河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问。《梁家河》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体现出总书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梁家河》一书是用咱们陕北特有的方言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和在梁家河七年艰辛的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
幸福全靠奋斗来 撸起袖子加油干 最朴实的事物,往往能流露出最真挚的感情,《梁家河》一书通过质朴的语言、日常的故事、细微的小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带给人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读完本书后,我想用三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来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nb...
人生高度在于艰苦奋斗 读毕《梁家河》一书,掩卷沉思,通过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经历和际遇,想起了许多古代仁人志士。 首先想起了孔子的首席弟子颜回。《论语》里面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艰苦,颜回内心仍然阳光普照,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古人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形容一个人坚贞不屈、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孔子及其弟子组成的群...
梁家河,教会了习近平什么? 习近平讲:“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那么,梁家河究竟教会了习近平什么? 热情待人 作为“黑帮家属”,不满十五岁的习近平来到了梁家河插队落户。但是,淳朴善良的梁家河乡亲们没有因为他的身份歧视他,而是给予了他最真诚的款待。 吃派饭时,乡亲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玉米面馍馍、豆面馍馍拿出来给他们吃。在铜川当工人的李印堂送他一碗白米饭。没有菜吃,房东张马有家把自...
感悟思想源头,追寻梦想起点 中国有句老话,叫“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国共产党人的根与本,就深植于人民当中,可以说,我们党员干部与“梁家河”有多近,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这里的“梁家河”代表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到的“初心”,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 一、《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翻读这部书,在回望历史中,我...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研究(陕西省委党校第28次理论研讨会论文) [内容摘要] 失地农民的安居、就业、角色转换、保障等问题已困扰中国城市化进程多年。征地与用地的双轨制、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社会保障缺位、就业培训跟不上等是失地农民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引导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资产、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