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内容详情
感悟思想源头,追寻梦想起点
作者:高崇雄    点击数:37856 发表时间:2018-06-14     字号: |大+  

中国有句老话,叫“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国共产党人的根与本,就深植于人民当中,可以说,我们党员干部与“梁家河”有多近,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这里的“梁家河”代表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到的“初心”,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

一、《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翻读这部书,在回望历史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从村支部书记到县委书记,从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从政治局常委到党的总书记,再到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人民的领袖,他从政45年,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练多年,都扎扎实实而政绩卓著,但最关键的还要数在梁家河的这7年。习近平总书记初到梁家河还不满16岁,一待就是7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在那段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从进村时的迷茫、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目标坚定、充满自信,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为日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起点。“干在实处”是习近平知青时期的优秀养成。到梁家河插队不久,青年习近平凭借自己吃苦耐劳、刻苦学习、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群众的信任,他很快便担任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大队领头人的习近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他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出发,做一些给群众得好处的事。比如,办扫盲班、办沼气池、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磨坊、办代销点、种烤烟,打“水坠坝”,还搞河桥治理,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给梁家河带来了巨大变化。他还把延川县奖励给他个人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等农机具给村里使用。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年多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绩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这种源于梁家河时期的实干精神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

三、《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起点。近几年,梁家河的老乡对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真切而质朴的评价,他们说,“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种爱民为民的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在不同场合讲过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这些话,是从梁家河七年岁月的深处发出来的,是从他心灵深处发出来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看到了信任的力量,懂得了人民的珍贵。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党依靠人民挽救民族于危亡、发展国家于时艰,眼下,同样需要依靠人民造福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人民情怀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情基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