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内容详情
学习《梁家河》,凝聚发展力量
来源:科研处    作者:张叶    点击数:37798 发表时间:2018-07-06     字号: |大+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能成为一位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磨练,更是他苦心立志的奋斗结果。在那片黄土地,他身体力行,带领当地村民努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凝聚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

勤奋好学

在陕北插队这七年,他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勤奋好学。为了借《浮士德》,他跑了30里路。在四川学习办沼气的间隙,他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都说明他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如今他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沉淀出来的。

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科技更新日新月异,想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就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是我们保持前进的动力。

一心为民

老子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心里总想着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即便离开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梁家河村民的温饱冷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总书记心里。人思想境界的高低,决定层次的高低。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把国家要完成的事业和单位要实现的目标,变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就变成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那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不怕困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突然从城市到陌生的农村生活,这对他的挑战可想而知。可他没有一句抱怨,一步步闯过“跳蚤关”“饮食观”“生活观”“劳动关”“思想观”,那样的年代他一直遭受“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别人从零做起,他就要从负数做起,他一次又一次申请入党被拒绝,但他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才入党。

当其他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认为自己施展抱负的地方就是农村,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现实生活中,困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一种难得的锻炼,如果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较真碰硬。

实干担当

在那段特殊时期,黄土地用自己的臂膀热情地接纳了他,而他也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梁家河。在这七年中他为当地办沼气解决农村烧柴难问题,带领村民打井解决吃水难问题,办铁业社为村里创收,带领村民打坝地增加耕地,办代销店方便村民买东西,办缝纫社解放妇女劳动力……看似一桩桩小事,却使全村人都受了益。

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深刻内涵。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他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在黄土高原上萌了芽、扎了根;“振兴中华”的理想之火,在心灵的土地上点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以干为先,敢于做时代的先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挥洒汗水,让青春年华迸发绚丽光彩。

    作为年青一代,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共筑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