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内容详情
克服对新常态的四个不适应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范锐平    点击数:37473 发表时间:2015-06-18     字号: |大+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的来临,必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从新常态出发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修养,就要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告别那些不相适宜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和行为习惯。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实际存在的四个不适应问题。
克服新常态下思想上的不适应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增强坚定坚决的政治自觉
  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首先就是从破思想之障开启的。当前,我们再次站在了必须变革突破的重要历史关口,谁的思想解放得早,谁就能在新一轮调整革新中率先破局、抢占先机。
  增强对新常态的科学认知和思想认同。从经济新常态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九个趋势性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遵循规律、争取主动。从治党角度看,坚持从严,是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主题,这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从作风建设看,为民、务实、清廉”“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是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字眼。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转作风、打老虎苍蝇,换来的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最大凝聚,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打破长期以来惯性思维的制约和束缚。从最近的调研情况看,一些地方和干部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上不适应,行为上裹足不前。主要表现在: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科技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不适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不适应,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适应,对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适应,对从严态势下的规矩约束不适应。这五个不适应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旧有习性带来的惯性依赖,是思想之窗没有洞开,对新事物、新信息、新趋势缺乏敏锐的感知度和接受力。只有主动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克服惯性思维、突破思想坚冰,才能开创新的天地。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新常态需要状态调整、心态调适,但决不能把严格管理与大胆工作对立起来,拿严管理少干事找理由,用不出事不干事开脱责任。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为官不为,说到底还是个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问题。这两年来,中央和省委坚持一手抓整治为官不为、一手抓激励奋发有为,用一系列组合拳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目的就是要让为官不为者有所畏惧,让为官有为者得到褒奖。必须鼓足斗志、竞相作为,把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融入推动发展、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去。
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下工作上的不适应
  坚守科学发展的政治定力
  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决心
  当前,从政府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都普遍感到经济运行比较困难,对经济减速感到焦虑和担忧,对当前政策调整和制度约束表现出不适应。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有一个定力不够、信心不足的问题,根本上是缺乏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运用能力和对改革创新的组织推进力度。
  冷静分析大局大势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定力。从四川的情况看,经济下行压力的出现,既有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有地方的特殊性和发展阶段的影响。这些趋势性变化,不会因为某个阶段、某些领域、某些地区、某些群体发生变化波动而改变;当前的困难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困难,现在的环境也不是某一个局部的环境。困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定力。通过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从灵魂深处增强对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信心,增强对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的高度信任,增强对国家总体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充分自信。
  借势谋势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当前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加快比较竞争优势的快速转换上,放在加快新的动力机制的快速形成上。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成都城市群在西部的首位度和全球影响力,把扶贫攻坚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点和扩大投资渠道的主战场。敢啃硬骨头向改革创新要红利。当前改革已经进入真刀真枪的实质性阶段,能否实质推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抓具体。特别是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干部决不能无动于衷、决不能无所作为,既要直面现实问题化解困难,又要作深层次的分析研判,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比较竞争优势的转换。
克服法治环境下行为上的不适应
  牢固尊法守法的责任意识
  增强厉行法治的行为自觉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依法治国的决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了新的里程碑。四川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更加凸显了法治在四川这个欠发达和多民族大省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最基本的就是要尊崇和敬畏法律,自觉养成遵法纪守规矩的理念和行为习惯。
  从内心深处尊崇和敬畏法律。周永康案、刘汉案、南充贿选案等暴露出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法治信仰沦丧,法治意识淡薄,公权私用,把个人意志或集团利益凌驾于法律之上。我们要真正警醒起来,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尊崇之感、敬畏之心,坚决摒弃人治思想和特权思想,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思想观念。
  主动涵积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干部能力有高低,但在遵纪守法上不能有差异。反观那些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长期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律的边界、合法的要件、违法的认定等基本法律知识,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各级干部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涵积法治素养,扣好法治的第一颗纽扣,打牢依法办事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
  依法行权、依法办事。关键是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提升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和信心。特别是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必须依法严治、铁面无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把领导干部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内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方面。
  克服现代治理体系下能力上的不适应
  培养时代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一轮改革规划的总目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更是理应自觉担负的政治责任。
  加快思想理论水平的先进性改造。我们党的先进性,根本源于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新常态九个趋势性变化的重要论断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从严管党治吏系列部署要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必须坚定不移地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快领导工作能力的专业化改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越来越需要大批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省委高度重视加强班子队伍专业化改造,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大力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分层分类建立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吸引集聚各类专业人才。各级干部要加快专业化素养的改造升级,这是适应发展、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科学文化素养的现代化改造。在一个智能革命、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开放的广度、革新的速度、复杂的程度与几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对干部综合能力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各级干部要有强烈的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多一点伏案沉思,少一点酒酣耳热,加强知识积淀、文化浸润和科学涵养,努力使自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