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内容详情
深化改革增强人才工作实效性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爱明    点击数:36668 发表时间:2015-06-18     字号: |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四大任务之一。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人才为先,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落实深化人才发展改革的新任务,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常态,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
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在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上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适应人才发展的新形势、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方面,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协调、不赶趟的地方。必须通过深化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改革,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围绕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党委。党委应把人才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提高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运用好考核成果。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把人才工作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二是组织部门。组织部门要找准牵头抓总定位,通过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分工协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督促落实机制等,牵住人才工作的牛鼻子。三是部门职能。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原则,科学划分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形成推进人才工作的总体合力。四是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人才中介机构在联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
  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党委重点抓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创新工程的策划、重点人才的培养、典型案例的宣传。组织部门具体分析人才形势、研究人才政策、服务人才需要、加强人才思想教育、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职能部门特别是人社部门在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社会组织参与人才开发和服务,健全人才租赁、人才外包、人才培训等方面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在打造人才承载平台、完善更具竞争力的引才制度上求实效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载体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舞台;围绕高精尖缺,出台更具竞争力的引才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以人才集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投入多元化。要加速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必须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投入,把政府资助资金变为种子基金,通过杠杆原理,不断扩大全社会人才发展投入规模;二是强化企业主体投入,支持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载体的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三是鼓励社会参与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流动,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机构、民间团体和个人以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人才投资。
  人才承载平台化。一是依托产业聚人才。做到重点产业在哪里,就引导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其聚集;重点产业方向在哪里,就引导重大人才政策向其覆盖;重点产业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就引导优秀人才进行集体攻关。二是依托载体聚人才。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抓好人才和核心团队建设,以才聚才。同时,建设一批社会公益性的创新创业孵化器,探索建立吸引、支持和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新模式。
  人才招引系统化。一是建立人才需求动态管理制度。各地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据产业、学科建设等不同特点,直接掌握一批高精尖缺的人才需求,并定期进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人才项目化管理制度。要像管理项目一样,实施人才的招引。通过人才项目包装,人才招引才会有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人才项目管理,人才扶持政策才会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人才项目实施,人才团队的作用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让创新的合力充分涌流。三是建立督促检查落实制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督促检查制度,促进工作落实,同时梳理总结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需求和项目管理。
完善人才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选准用好人才上求实效
  流动性是人才资源的基本特征,评价激励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环节。把握人才资源的基本特征,抓住人才开发的基础性环节,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畅通渠道增效益。人才流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激发人的巨大潜力,使人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实现人的才能与工作需要的最大限度契合,使得人才效益最大化。一是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人才流动的直通车。放手让市场在人才资源流动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制上,让人才能够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真正使人才资源实现全社会的自由流动与合理化配置;机制上,利用市场信号调控人才的流向,使人才配置趋于合理,结构趋于优化,效益不断提高,真正建立起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二是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人才流动的主渠道。通过加快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专业性人才市场,同时加快人才市场的信息化进程,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为广大求职者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现代化的人才信息服务,促进人才资源由有形市场无形市场转变。三是突出高精尖缺,构建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围绕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特色经济等领域,建立一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的各类人才绿色通道
  评准用好增活力。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励人才,将具有真才实学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委以重任或加以表彰激励,发挥导向性作用,人才集聚效应才会显现,创新活力才能迸发。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评价激励体制机制,只有建立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各类人才有盼头、有奔头,想干事、干成事。特别是在评价激励青年人才上,应做到客观、包容、及时,尊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助其健康成长。
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营造人才创新环境、构筑优质人才服务环境上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发展环境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作用。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和驱动力,对外是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人才意识,着力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
  营造多元的人才创新环境。一是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面前人人平等。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才能让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竞相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二是培育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人人争做创新主体,人人皆是创新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获得者,为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宽容创新失败。要大力倡导追求真理、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积极建立爱护、支持创新失败人才的机制和制度规定,为创新失败人才营造宽容、和谐的氛围,使创新人才活跃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之中。
  构筑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要浓。通过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方位、多角度拓宽优秀人才的上升空间,在全社会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浓厚氛围。二是工作环境要优。着力打造一批功能齐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集聚、承载、吸纳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人才团队。三是政策环境要好。不断打出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政策组合拳,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较为完备的政策保障。四是生活环境要顺。要在出入境、落户、住房、税收、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在人才引领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才工作抓好,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人才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的实绩来检验人才工作的实效,要着重在引领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发力。
  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一是瞄准关键点。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二是抓住需求点。针对转型升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组织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把握导向性。要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将更多的优秀人才引入企业,激发企业人才开发的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成为引进人才主体、研究开发主体、自主创新主体,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人才为先。实践证明,哪个领域拥有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其创新能力就越强,专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就越高,产业链延伸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人才是驱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组织文化创新的关键,要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