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内容详情
从《梁家河》中吸吮养分
来源:办公室    作者:姬锦玲    点击数:30303 发表时间:2018-07-20     字号: |大+  

近日,我在阅读《梁家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思考什么是梁家河大学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农村实现人生观的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努力奋斗,这里面蕴含着许多种精神,我翻阅了很多相关表述,最普遍的总结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和自强不息”精神,我对《梁家河》的体会可以用感动、震撼、鼓舞几个词来概括。

感动,来源于习近平回梁家河的随和和朴实,习近平虽然在梁家河生活了七年,但梁家河原本是算不上他的故乡的,可习近平却把本是他乡的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把梁家河的乡邻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不仅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多年不忘记、时常牵挂着乡亲们,特别是脱口而出的那一声声小名,不仅饱含亲热,更令人感动。

同样的感动还来源于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梁家河时,习近平还是个孩子,理想与现实的对视中,他艰难地去适应,不仅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更重要的是过了思想关,这对于一个孩子,是何其艰难!这七年,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回想我的少年时期,再看看眼下我孩子的少年生活,异常感动于习近平的不平凡,感动于习近平从少年、青年时期表现出的不平凡的思想、不平凡的人生。

震撼,来源于习近平的学习热情,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习近平读书不辍,“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在谈到自己的爱好时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40余年后,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用自身经历激励新时代青年,2013年五四青年节,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读书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但坚持读书、尤其是在困境中挤出所有可能的时间去读书何其可贵!日常工作中,我常常因读书少、能力不足而不能如期如愿高质量完成工作,但仍然不能坚持读书学习。

同样的震撼也来源于习近平的实干,正如原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习近平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地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习近平当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反观我自己,工作中不时有偷懒的思想,不舍得下力气去工作,也不敢创造性地去工作。

鼓舞,来源于《梁家河》中散发着的浓浓的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的务实作风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满目、满腔的正能量!习近平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高养分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地去吸吮,值得我们去慢慢咀嚼回味,我们不仅要阅读,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不怕辛苦、不畏困难、脚踏实地面对每一件工作、面对每一个挑战,不断地去提高能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