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内容详情
岁月如歌
来源:教务处    作者:刘秀    点击数:28041 发表时间:2018-07-09     字号: |大+  

翻开《梁家河》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目录中的几个大标题: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这几句我们都很熟悉的歌词,是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父老乡亲》和《阳光路上》这两首歌曲当中的歌词。当然,稍微做过改动,比如歌词是:胡子里长满故事,一声声喊我乳名。这两首歌曲表达的是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梁家河》这本书的主题完美呼应。

习近平总书记19691月来到梁家河到197510月离开,在那里度过了他从15岁到22岁人生当中美好的七年时光。

人的一生有几个七年,多数人的15岁到22岁是从高中三年到大学四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人正值青春的年纪,是一个人心灵真正自由的年纪,是一个人快速提升自身的年纪,也可以说是决定一个人未来人生高度宽度与厚度的年纪。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七年的时间,把自己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锻造为一名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青年。正如他自己所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七年岁月,如同一首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铿锵的交响乐。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七年的时间,印刻了他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锻造了他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培养了他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磨砺了他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再回梁家河,一声声问候表达着他对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在梁家河,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当年我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一幕幕回忆再现了他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成长成材,在实干中为老百姓造福的场景。扎根农村,带领老百姓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池、办供销社,从村里的实际出发,一点一滴为村民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着。曾经的小伙伴在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成就,曾经的梁家河在他的关心鼓励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再读《梁家河》,我们感慨努力就会有所获得的真理。当时看似少年习近平不得已的选择,却在命运的拐角处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回答,这七年成为他一生中骄傲的岁月。

再读《梁家河》,我们洞察一个青年人拼命努力的样子。“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从心理到体力看似都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的这“三个最”,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青年榜样。

再读《梁家河》,我们品味一个大国领袖一心为民的初心。“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也一定要成为我们的初心。

有人说《梁家河》是当代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回首往事,岁月如歌!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年华的真实写照,小村庄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源头起点。这是一首触摸往事,无限感慨的歌!这是一首逆境成长,奋斗不息的歌!这是一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歌!这是一首展望未来,筑梦成真的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